2005/01/30

(抄資料)憤怒的葡萄

當美國30年代伴隨著大蕭條一起來臨時,無論是小說家、詩人、還是劇作家都開始關注自己所生存的這個似乎行將崩潰的世界。

綜觀這個時期的美國文學界,約翰‧史坦貝克(1902—1968)對大蕭條時代的美國人所經歷的苦難傾住了最多的筆墨和心血。

史坦貝克出身加州,在果園和農場中度過童年。早期作品《薄餅坪》(Tortilla Flat)中,他以同情的態度描寫了蒙提雷附近的農場工人。以後又創作了一部同類的作品《相持》(in Dubious Battle)。

1939年出版的《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這一時期(30年代)美國文學界的一部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這部小說描繪的塵暴區人們貧困生活的冷酷畫面令人動情,從而奠定他在該時代小說家中名居首列的基礎。

30年代中期與後期,數以萬計的貧困農民成群結隊的攜家帶眷離開自己的家園——西部平原乾旱成災的地區。史坦貝克一路跟隨著他們,觀察真實的情況,成為《憤怒的葡萄》的第一手資料。《憤怒的葡萄》敘述了貧苦農業工人喬德一家在遷往加州的長途跋涉中所遇到的種種苦難。這本小說後來被人稱為是反映30年代美國下層階級悲劇的動人史詩,同時又充分顯示了這些遭受災難打擊的人民的毅力和勇氣。


《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化,第三章,現實主義的文學》

因為之前剛好有人提到,又正在念,所以就順便抄了一下。美國三零年代,也被稱為紛亂的年代。
 

沒有留言: